北宋苏轼的《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》、元代赵孟頫的《兰竹石图卷》……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、中国历代绘画馆4月15日换展归来,展出的多件首次亮相或难得一见的书画精品引人关注。这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、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,通常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,自1996年以来持续了27年。本轮展出将持续至10月8日,被看作书画常设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“告别展”,此后将移师上海博物馆东馆。
“虽然是常设展,但我们一直当成特展在办,每次换展都力求有一定数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现,所谓常展特办、常办常新。”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感叹,27年间,书画常设展向观众展示了约600件书画名品,是一本鲜活的中国古代书画教科书。对于它的告别,颇为不舍,因此在人民广场馆的最后一次更新拿出了多件重磅书画作品。
(资料图)
以中国历代书法馆为例,此轮换展35件书法、碑帖作品,其中首次展出的作品12件,久未露面的作品9件。比如,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《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》,不仅是他的行书代表作,也是他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阐释,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。这是苏轼在元符三年(1100年),亦即他去世前一年写给他友人谢民师的一件书札。内容是答复谢民师关于写作上提出的问题,表述了他对文章写作如何遣词达意的一些见解。其书法以通篇匀整的行书,前后贯通,一气呵成,正实践着他在文中所提出的作文要“文理自然”“辞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矣”等观点,书与文交相辉映,正所谓文法通书法。
此次亮相的《行书十一月七日帖页》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唯一一件单幅书法作品,难得一见。明代金琮的《行书诗卷》则是首次展出。金琮的书法风格妍丽、飘逸,备受文徵明等推崇,其存世作品极少,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知的仅有二三十件。金琮早年曾深入学习赵孟頫的书法,仿写赵孟頫的作品几可乱真,甚至有不良书画商将他作品上的原款割掉,添上“赵孟頫”的伪款,充当赵孟頫的作品出售。
中国历代绘画馆此轮换展也新增多件书画精品。其中,出自元代界画高手夏永之手的《滕王阁图页》,为首次公开亮相。此图作秋水长天,层台耸翠,文士骈集,歌咏传觞。建筑物、舟船以界笔直尺引线,界划精密,补以乔木巨石、远山小景,细笔勾皴。上端自书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小楷一篇,未署款,钤“夏明远印”印。
赵孟頫是“宋元之变”的旗手人物,他打通书法和绘画创作,主张书画同源,对文人画创作影响深远。此次展出的《兰竹石图卷》以书法笔趣入画,便是赵孟頫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,是为典范之作。在写石上,他使用侧锋飞白之笔,以表现石头粗糙的质感肌理;在描绘兰竹上,则使用行草笔法,劲挺有力而飘逸多姿;在竹叶描绘上,使用隶书笔法撇出,反映竹叶厚重苍劲的质感。
凌利中介绍,此次展览减少了立轴的数量,而在柜台中呈现多件首次露面的册页与手卷,如石涛、萧云从的册页,徐渭的手卷等。赫赫有名的清初“四王”中的两位——王时敏、王原祁同题创作《仿古山水册》也在展柜并置陈列,让观众一睹爷孙俩的绘画风采。
据透露,书画常设展移至上海博物馆东馆后,在空间和展陈文物的数量上都将有大幅提升。此外,在人民广场馆无法完整展陈的超规格尺幅的作品,比如超过20米长的长卷和超过3米高的立轴,也将有特别的空间得以全貌展示。
作者:李婷
编辑:姜方
责任编辑:范昕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标签
Copyright ? 2015-2022 南极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